
COP30大会后,巴西能成功制止毁林吗?
浏览次数:8
来源:原创译文
导 语
在巴西贝伦举行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是亚马孙雨林不断被砍伐、开垦的问题。五位长期关注亚马孙农业、生态和国际关系的学者联合著文认为,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卢拉政府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而必须深入反思巴西长期以来依赖资源出口的“新榨取主义”(new extractivism) 发展模式,以及背后复杂的政商利益关系。同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我们认真看待。
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了价值约315亿美元的大豆,无疑为巴西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本应守护森林、严守生态红线的巴西地方政府,却与大型农业企业形成了利益捆绑,导致经济增长的背后,是环境付出的沉重代价。这也说明,毁林开荒问题不仅关乎国际贸易,更与巴西国内的政治经济结构紧密相连。正因如此,推动全球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挑战,显得愈发紧迫和必要。
原作者|Paulina Flores-Martinez,政治与国际关系系博士后研究员,约克大学
Tony Heron,政治与国际关系系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约克大学
Ângela Camana,博士后研究员,亚马孙农业研究生项目,帕拉州联邦大学(UFPA/巴西)
Marília L.David,讲师,社会学研究生课程,南大河州联邦大学(UFRGS/巴西)
Tomaz Fares,讲师,政治与国际关系,约克大学
翻译 | 于同
校对 | 侯娣、侯泠
后台排版|童话
11月初,巴西将在亚马孙的贝伦市主办联合国第30届气候变化缔约方大会(COP30)。借此契机,总统卢拉将展现其政府禁止森林砍伐的决心。因为就在8月,巴西的反垄断机构经济防御行政委员会(CADE)中止了一项里程碑式的协议:“亚马孙大豆禁令”。这项禁令至今已挽救约1.8万平方公里的亚马孙雨林。由此可见卢拉推动改革的艰难。
CADE中止禁令,表面上是技术性裁决,实则是政治博弈的结果,是为了回应Aprosoja(马托格罗索州大豆和玉米生产企业协会)游说团体的请愿。该团体的律师称,禁令违背了自由竞争原则,威胁了豆农及其社区的生计。虽然CADE的裁决目前被法院叫停,但纠纷不会就此结束。这起事件再次警示我们,这场持续冲突的核心,正是巴西“新榨取主义”的发展模式,以及支撑这一模式的政治庇护体系。
1、农业综合企业发展和森林保护的两难
如今,农业综合企业已成为巴西经济的基石。2000年,巴西农业出口额约为144亿美元;到2022年,这一数字已飙升至1420亿美元。这一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大豆、生咖啡豆、生牛肉、纸浆和禽肉等少数大宗商品。这些产品与土地投机行为共同推动了巴西土地用途的变更。在巴西国内,政府凭《森林法》和农村环境登记处这两大公器来管理和遏制非法土地用途变更。但各州政府在落实这些政策的技术能力和政治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多个州被指控已与农业综合企业利益集团形成共谋。
在特梅尔执政时期,尤其到博索纳罗时期,公共环境议程遭到的大肆破坏有目共睹。以“消除亚马孙森林砍伐计划”为例,该计划的目标是于2030年前全面终止在亚马孙生物群系[1]的森林砍伐,并且已在2003至2011年间使得亚马孙地区森林砍伐率下降了70%,然而,它仍在博索纳罗任内被废除,直至2023年卢拉当选后才得以重启。
虽然主办COP30是卢拉政府公开新环保议程的最佳契机,但巴西政府的整体表现仍高度摇摆不定。近期多项立法举措与公共政策正破坏其环保承诺。例如,参议院通过的PL 2159/2021法案,将环保许可证的审批简化到近乎形同虚设。由于该法案允许申请者自动获得许可证,民间社会组织斥其为“毁林法案”。此外,巴西近期启动的“丰收计划”,是为“进一步激励和加强巴西农业综合企业”而量身定制的资助项目,其资助规模之大,令环保政策相形见绌。“丰收计划”虽规定,采用可持续生产方式的经营者可申请优惠信贷并获得其它激励,但总资金中仅六分之一分配给了侧重社会与环境管理的部门(农村发展与家庭农业部、卫生部、环境与气候变化部)。相反,绝大部分资金通过农业和畜牧业部流向了大型农业综合企业,这些部门常与农业综合企业行业利益相关,因此间接助长了森林砍伐。
2、农业综合企业有名无实的环保承诺
巴西农业综合企业深知外界对其直接或间接引发诸多环境与社会问题的批评,并对此作出了程度、方式不一的回应。与此同时,农业综合企业行业内部的异质性也体现出相互矛盾的立场:既有主张“内部”解决方案(企业主导的环境治理方式)的企业,亦不乏公开否认气候变化的企业。在前者中,“环保化”进程意味着圆桌会议、可持续性标准和暂时禁止。一个典型且取得部分胜利的例子是“亚马孙大豆禁令”。2006年,巴西为回应国际批评与民间社会倡导,制定和实施了该项禁令。禁令与众多自愿性、非强制的机制并存,这种标准混乱的局面,令巴西农业综合企业在森林砍伐与气候变化问题上有机可乘。
总体而言,巴西农业综合企业采取了更具对抗性的立场以应对环境监管。这一点在他们反对《欧盟零毁林条例》的态度上尤为明显——该条例要求进口商证明其供应链完全杜绝了森林砍伐。至少两名巴西部长支持农业综合企业致函欧盟委员会,要求推迟实施该条例。值得注意的是,当巴西农业综合企业及其拥趸持续抵制《欧盟零毁林条例》时,更关键的变量是中国。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了约315亿美元的大豆,占巴西大豆出口总量的73%;相比之下,欧盟仅进口38亿美元的大豆,占9%。换言之,即便《欧盟零毁林条例》全面落地,最理想的情况下也会分化巴西的大豆产业,形成一个向欧盟市场专供更绿色、透明农业食品的子行业,和另一个更大的、一如既往地供应中国和全球其它地区的农业综合企业体系。
本届气候变化大会恰逢其时,为巴西提供了最佳的展示舞台——这个地区大国能够代表拉丁美洲和全球南方传递积极的环保倡议并发挥世界性领导作用。然而CADE裁决反映出的紧张局势表明:巴西的森林砍伐问题并非始于或止于民粹主义者博索纳罗。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巴西“新榨取主义”的发展模式,而支撑该模式的政治庇护体系,不仅牵涉强大的农业综合企业的利益,也牵涉到国家本身。
译者注
[1]the Amazon biome,亚马孙生物群系特指由亚马孙雨林及其相连的草原、湿地等共同构成的完整生态区域,涵盖约600万平方公里横越南美九国的地理空间,不仅包含热带雨林,更是一个具有特定气候模式、物种组合与生态过程的综合生命共同体。
文章来源:SPERI博客,2025年9月12日
原文链接:https://speri-blog.sites.sheffield.ac.uk/blog/2025/brazil-and-cop30
原标题:Brazil and COP30: Calling time on deforestation or agribusinesses as us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