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主要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和开发商主导两种模式,我们称之为新农村建设1.0版。郝堂以内置金融为切入点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郝堂模式,最初的想法是农民共同体自主模式。通过村社内置...
食物主权按: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仍有少数农村因地制宜,坚持集体生产、按劳分配的集体经济制度至今。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崖口村就是其中之一,老支书坚持“保护弱...
本文深入地探讨集体化与农村改革的方向,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之一在于建立产业组织的路径不同。资本主义通过个体的自由契约形成产业组织。而社会主义则可以通过公有产权跨越“交易鸿沟”、直接...
文中,李大钊详细论述了工人应当争取适当休息时间的理由。然而90多年过去了,工人的待遇是否得到改善了呢?显然现实并不乐观。
在调查中,戚本禹坚持亲自实地种田,并吸收了当地农民的实践经验。在收获夏粮后,他根据真实的粮食产量,写成了《关于四川新繁县粮食生产真相的报告》。这份报告在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前夕送达了毛泽东...
中国农业发展从建国后现今可以划分为了前后两个三十年。在后三十年中,尽管国家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凸现出来的问题也是与日俱增,且正不断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健康和生产者的权利。现状...
《人民日报》1964年的这篇社论,较为全面的概括除了社会主义时期积极开展的群众性的农业科学实验活动。
在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里,两位作者通过对70年代这次农业改革实践的回顾,探讨了把马克思提出的“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这种经济形式由设想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这些年,食品安全危机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危机,是盲目崇拜市场机制的结果,是食物体系过度商品化和资本化的结果。社区支持农业,看起来只是城里人的一种自救行为,一种时尚潮流,实际上,...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面对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霸权,我们能否想象并实践一个另类的食物体系,开创一个不一样的生产和生活世界。